极速搜货
低价买货
主站 分站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虞如坤:雷笋之乡的“状元”

虞如坤:雷笋之乡的“状元”

发布时间:2014-06-03 查看次数: 1569次

 在“中国雷笋之乡”浙江宁波溪口镇有一位名闻遐迩的雷笋“状元”。他就是银龙竹笋专业合作社社长虞如坤。

今年51岁的虞如坤,不仅是位中级农产品经纪人、竹笋种植工程师,更是一位众所周知的“科技迷”。在雷竹地里摸爬滚打30年,他与雷竹结下了不解之缘,也炼就了一副“火眼金睛”。无论谁家的竹林,他一瞄便能分析出竹林生长态势的优劣,凭笋壳色泽的深浅,判断出雷竹地覆盖层的温度。令笋农们信服的不仅是这些,还有他自己培育种植的120亩雷竹,每年为他带来40万元的纯收入,历年保持笋乡“首富”;每年经他手经销全国各地的雷笋更是数不胜数。近3年来,他先后被评为省级科技示范户、宁波市科技科普带头人、宁波市优秀农产品经纪人、市十佳新型农民。学习、钻研和创新是虞如坤30年来致富的一大法宝。

“雷笋早出高产”第一人如何突破传统经营模式,提高农业科技含量,是虞如坤一向追求的目标。高中毕业后不久,他就一头扎进农业生产第一线。上世纪80年代,他率先应用雷竹“嫩竹移栽”技术种植雷竹,达到成活率高、出笋早、成林快的效果。竹笋上市季节,销售集中致笋价较低,为提高经济效益,他萌发了“雷笋早出高产”的想法。

1994年,他独辟蹊径在10亩雷竹地上搭建毛竹大棚进行覆盖尝试,当年就使笋价卖到每斤8到9元,共收入30多万元。他还先后采用稻草、木屑、砻糠等不同覆盖材料,进行覆盖增温试验,探索出一套增温早出高产致富的新门路,使雷笋从原本春季出笋提前到冬季出笋,延长出笋周期,错开销售旺节,提高笋的品质,满足了春节市场需求,大大提高了雷笋的经济效益。笋农们群起而效仿。创新的甜头和成功的喜悦激发了他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热情。此后,他乐此不疲、一心扑在雷笋科研攻关上。

领军攻关国家星火计划项目2006年下半年,镇里实施“雷竹夏秋季出笋技术研究与推广”国家星火计划项目,作为示范大户,虞如坤和其他4户笋农一起,在专家的精心指导下扛起了这面“国”字号旗帜。他在自家5亩竹园地里搞起试验,科学地把握雷竹覆盖时间、覆盖湿度、覆盖温度、科学施肥等关键技术环节,使雷笋出笋期提前到秋季。

5亩试验园平均亩产2500公斤,亩净收入突破2万元,并为推广该项技术提供了详实的数据。在示范带动作用下,目前,该项技术已在全镇广大农户中得到普及应用。此外,他还联络宁波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进一步开展落实全镇4万多亩雷笋土壤改良修复工作。

溪口也是毛竹大镇,为了挖掘毛竹经济的增长潜力,他又把雷竹覆盖技术延伸到毛竹覆盖,经过2年的探索与实践,毛竹砻糠覆盖早出高产技术取得了显著成效,亩产翻了三四倍。

为笋痴狂多奇想虞如坤除了施展娴熟的育笋技术外,还抱有许多“奇思妙想”。为促进销售,他成功实施“鲜笋冷藏(气调)保鲜技术”;为增加竹林微量元素补给,他尝试了“竹腔施肥技术”,获得成功;为增加地力,他研究出一套“微生物肥施用技术”;2012年,他和科研人员成功研制出一台“砻糠输送机”样机,用他的话来说,无论成功与否,都要试一试、探一探;今年春笋后,他又萌发了砻糠干燥贮藏念头并进行了实际操作,如果成功的话,可为笋农节约三分之一的成本。

普普通通的雷笋让虞如坤尝到了科技致富的幸福和喜悦,但他认为一个人富了不算富,大家一起富才是真正的富。为带动更多农民科技致富,促进全镇4万多亩雷竹产业的发展,虞如坤尽心尽责地为全体社员和其他农户技术把关,提高产量和效益。虞如坤说,农民不仅要科学种植,还要规模经营,“抱团”闯市场,这样才能增强“免疫力”,真正走上致富路。在他的带领下,合作社发展势头迅猛,如今社员已发展到262人。去年,合作社被评为浙江省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在他的倡导和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中国首家民营雷竹研究所已初具雏形。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 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②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