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速搜货
低价买货
主站 分站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浙江绍兴联星村:传统竹篾工艺焕新彩

浙江绍兴联星村:传统竹篾工艺焕新彩

发布时间:2016-05-28 查看次数: 1620次
只需多做3道工序,毛竹身价就涨9倍!昨天,记者在上虞市东关街道联星村见到了这种“奇异”的加工方法。普通的毛竹经过深加工后变成了一种新型生物环保填料,被专门用来净化生活污水。
  走进联星村,不时可以看到一些村民在家门口从事竹子加工,他们将一株株毛竹剖成一根根细长的篾条,然后用这些篾条编织出一个个拳头大小的竹球。“这是一种新型环保填料,主要用于生活小区、化工厂、造纸厂的污水处理。”在一家加工相对集中的院子里,村民赵勇江指着这些竹球告诉记者。
  赵勇江是这个家庭作坊的主人,也是联星村环保填料加工户的领军人物。据他介绍,把编织好的小竹球穿起来,按照一定标准的数量和大小组装成箱后,普通毛竹就成为了一种生物环保填料——笼式湍动竹球填料。在污水池中放入这样的竹球箱,再配合生物菌的作用,竹球上就会形成一层生物膜,可以过滤污水中的绝大部分有害物质。他们生产的这种笼式湍动竹球填料很受市场欢迎,目前已远销山东、山西等地。
  这项技术来源于浙江大学环境科学系的一位教授。赵勇江说,几年前,经人介绍他和浙大的这位教授联系上了,经协商,两人很快达成了协议,由教授提供技术和联系订单,他组织人员加工制作,按时完成订单交货。
  “操作技术其实很简单,把竹子剖成篾条,编织成小球,再把竹球组装成箱就行了。”赵勇江说,经过这3道工序后,毛竹的附加值就大了,普通毛竹0.5公斤4毛左右的身价能涨到3.5元左右。
  在赵勇江的带领下,目前村里有20多户人家、100多村民从事竹篾加工业。有着50多年竹制品加工技术的篾匠赵水木告诉记者,10多年前,竹制品开始渐渐失去市场后,从事竹制品加工半辈子的他,曾一度生疏了这项技术。现在这项传统工艺有了新的出路,不仅自己天天可以与竹为友,因为加工效益不错,还吸引了一些年轻人前来拜师学艺。目前他已经收了5个徒弟和他一起编织竹球。
  据了解,联星村从事竹球制作的农户人均年收入达到了1万多元。
  联星村
  名片
  全村户数:795户
  常住人口:2350人
  人均收入:8500元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 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②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