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速搜货
低价买货
主站 分站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纵横经纬间感受竹编魅力

纵横经纬间感受竹编魅力

发布时间:2016-12-13 查看次数: 1261次

一截青翠的慈竹,经过艺人的巧手,变成薄如蝉翼的竹篾,继而变成细如髮丝的竹丝,在娴熟的指尖飞舞中,一幅清秀淡雅、形神毕肖的竹编艺术品渐渐显现……在“中国竹编艺术之乡”四川眉山青神新近落成的国际竹编艺术博览馆里,从古至今、国际国内的四千多件竹编艺术品,让人大开眼界。


竹编发展见证社会进步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对竹施艺的国家,有千年的岁月是铭刻在竹简上,编织在竹篮里。从距今约七千年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竹席到五千多年前新石器时代的竹编簸箕养蚕,从战国李冰父子治水时期用竹编篓网石筑堤保坎到秦汉时期刘邦以竹皮冠包扎头髮,从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赠好友元稹以皇室蕲席到宋代苏东坡王弗定情于“东坡宫扇”,从川军出川抗战时的“爱国斗笠”到开国大典天安门城楼的青神竹製灯笼,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广泛运用于生活的竹编製品到如今精美绝伦的竹编艺术品,竹编的发展史就是社会发展的进步史。

在国际竹编艺术博览馆里,以“竹与人类生活”为主题展示了自古以来人们使用竹器具的发展歷程;以“竹与青神”为主题展示了青神竹编的歷史,青神平面竹编、立体竹编、瓷胎竹编精品,青神竹编工艺大师和因青神结缘的外地竹编、全国范围内竹编工艺流派、现代竹编实用产品、科普体验竹类知识和竹编技能等;以“竹与世界”展示了国内外著名竹诗词、名家字画、竹产业发展规划、国际竹藤组织主要活动和歷届竹文化节情况、世界竹编分布情况。

其中,博览馆里还展出了各大洲四十馀个国家的竹编精品,包括新西兰的竹製乐器、荷兰的竹製小汽车、玻利维亚的微型竹乐器、缅甸的竹製工艺品、哥斯达黎加的竹饰品、加纳的浮雕竹笔筒、喀麦隆的竹手琴、肯尼亚的竹面具等,展现出中外竹编艺术的独特魅力。

青神竹编登上名牌橱窗
据《蚕丛氏的故乡》记载:古蜀王蚕丛氏“着青衣教民农桑,民皆神之”。早在五千多年前,先民们就活动在四川,开始用竹编簸箕养蚕、编竹器用于生活。而青神县境内盛产慈竹、斑竹等几十种竹子,自古便有“人人用竹编,户户都会编”的传统。

如今,青神竹编已发展为集艺术性、观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的平面竹编、立体竹编、竹编套绘三大类三千种的庞大产品体系,浓缩中国竹编艺术之精华,与蜀绣齐名,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为青神竹编的传承人,张德明使青神竹编这一“草根技艺”成功“牵手”国际名牌爱马仕,其作品竹丝扣瓷茶具通过爱马仕的橱窗卖到了世界各地。“製作精品竹编的关键在于分出薄篾层,必须做到‘经篾薄如绸’。”张德明说。

竹筒经刮青、剖削、磨光后,每节能开出十六块篾块,每块能启十八层左右的薄篾,但只取其表面三层,在启得最薄的每层上再刮篾才能分出薄如翼、适合编织的透明蔑层。从竹子到製成一片约厚0.03mm的特精档竹编用篾,需要经过至少八十道工序。

《清明上河图》栩栩如生
“我选的都是长66厘米以上且没有划痕的两年青壮年竹,每一百斤原竹只能抽取八两。”用两根丝交叉的编织方式套在温润的白瓷上,细如髮丝的竹丝在竹编艺人的手中经纬交织,一件瓷胎逐渐穿上竹丝“外衣”。张德明说,竹编工艺十分繁琐,每道工序必须精细严密,像分层分丝这些工序是现代技术和机器无法替代的。“为了使作品线条变得生动,每根竹丝只有0.43毫米,多了或者少了都不行。”

在另一位传承人、国际级竹编大师陈云华看来,“做好一件精美的竹编製品就像做人一样,必须具有宽厚的仁爱之心,加上深厚的竹编功底和严谨科学的态度,从构图、设计到选料、刮青、开料、启篾等每道工序都马虎不得。”

成排的柳树、临河的房屋,小桥流水、客栈码头,熙熙攘攘的人群……在国际竹编艺术博览馆里,这幅由陈云华指导编织的《清明上河图》,用竹丝织就了各色人物八百一十四个、牲畜七十三匹、大小船二十九艘和车、轿二十多辆,以及各有特色的房屋、桥樑、城楼等,难度可想而知。

同时,陈云华破解了竹丝易串色、跑色、脱色、不易固定色彩等难题,突破竹编产品单色或双色的局限,填补了世界竹编史上无彩色的空白。其编织的彩色竹编《苦乐清凉》、《幽远熊猫图》、《鹊华秋色图》等竹编珍品,亦在博览馆中大发异彩。

值得一提的是,陈云华还集合挑、破、压、拼等竹编工艺的精粹,编织出了竹丝隐形佛像。在这幅堪称竹编工艺中最绝的平面竹编画上,正面看时画面呈半透明状,而转动时随着光线的折射,佛像若隐若现,堪称一绝。

如今,青神竹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波拿教授称为“竹编史上的奇迹,艺术中的艺术”,青神县也成为国际竹藤组织命名的“国际竹手工艺培训基地”,仅在中国竹艺城里,从二○○一年开办第一期国际培训班以来,已先后培训卢旺达、埃塞俄比亚、泰国、老挝等国的二百多名学员,将中国竹藤培育、加工和利用方面的发展经验,与世界各国分享。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 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②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